从以上论述也可约略认识到:这种关于“陌生”的界定,实际上处处离不开语境的支持:所谓“陌生”云尔,必然是在特定语境下“显得”陌生,而普泛的、一般的“陌生”是从来没有的。什克洛夫斯基指出: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感觉的一般规律,我们就会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会变成自动的动作。这样,我们的所有的习惯就退到无意识和自动的环境里;有谁能够回忆起第一次拿笔时的感觉,或是第一次讲外语时的感觉,并且能够把这种感觉同第一万次做同样的事情时的感觉作一比较,就一定会同意我们的看法。”……“多次被感觉的事物是从识别开始被感觉的;一个事物处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它,但是我们不再能看见它。”[25]
既然“按照什克洛夫斯基和特尼亚诺夫的表述,形式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愉悦来自艺术手法对于规范的偏离感(Differenz gualitat)。因此这种性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对当时语言一般用法的偏离度。按照形式主义的观点,诗歌语言是在日常生活话语的背景下被接受的。的确,除非一种规范业已被十分牢固地嵌入我们的意识中,否则我们就无从欣赏甚至无从得知诗人的艺术手法是如何偏离规范的。换言之,适当的反应或对文学风格的描述,必须不仅要考虑到创造性变形的类型,而且还要考虑到被变形或被偏离的性质”。“作为美学家,他们认为审美接受的核心和艺术价值的来源在于差异性(quality of divergence)。这个概念对于形式主义理论家似乎具有3个不同的意义:在表现现实生活层面,Differenzqualitat(差异性) 要求与实际生活有所歧异,也就是说,它要求实施创造性变形。在语言层面它要求背离语言的通常用法。最后,在文学动力学层面,这一包罗万象的术语意味着对于流行艺术标准的背离或修正。”[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