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重义轻利。董仲舒认为,道德修养的焦点在于对“义”与“利”的态度上。“义”满足人们心灵精神上的要求,“利”满足人们身体器官上的要求,二者不可或缺,但对道义的追求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获得高度的和谐和最终的满足。“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2],是董仲舒对这一道德修养原则总的概括。这一原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三、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知识来源——“内视反听”
“内视反听”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董仲舒认为天在创造人类时,也赋予人以道德。所以“天道”寓于人心之中,天道和人心相通,认识了人的本心,也就认识了“天道”。人通过内心反省,就可以体会“天意”。人的知识就是经过“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进而达到“明善心以反道”的境界,所以他说:“内视反听,故独明圣者知其本心”。[3]这种观点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神秘唯心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二)强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