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是说困境和困境体验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当代鉴赏者很少有机会重新立于古人的境地,那么,如何才能“入乎其内”呢?我们相信,精神和文化积累也可以达到这一境地。只要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经验常常进行反思,并通过阅读体悟他人的经验,就同样能够深刻地理解人生和社会,从而与那些伟大的作家站在同一个台阶上。鉴赏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鉴赏者的感性,依赖对文学的敏锐感觉,也依赖鉴赏者对人生的玄思和领悟。
传统鉴赏以评点为主,主要是感悟性、启发性、总结性的三言两语,言简意赅,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但评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思维方式和表述习惯,对审美的唤醒作用也大不如从前。古典名篇不能再以感悟的方式阐释,必须使用严密而细致的现代话语,因此,理论素养对于当代鉴赏者十分重要。当代学者在研究或鉴赏古代名篇时采用了现代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学等理论,探讨作品中所表现的生存之境、审美机制、精神状况、文学形态等,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过分依赖自身的主观体验,有可能使得阐释游离文本本身,从而损害了阐释的可信度。同样,当代话语中的概念、表达方式等,是理性高度发达的产物,虽然它们可能更精细、更有体系性,但它们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幽微要眇的体悟活动毕竟存在着距离。所以,当我们以现代学术概念或表达方法来传达古典名著的意境时,就可能会出现偏差,形成阐释不足或者阐释过度。